本科生导师制采访录——我校优秀教师常玉荣为我们分析导师制
记者:您觉得导师制的实行会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
常玉荣: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班级制和学分制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而导师制因其个性化的培养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并作为一种重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以弥补班级制和学分制的某些不足。每个本科生导师只管若干个学生,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导师制包含了学业、生活、思想、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因为导师负责的学生少,就可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而且,导师一般都是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的学术沙龙、亚里士多德散步式教学,思想的交锋、感情的交流、心理的慰藉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将有效助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生成长。
记者:您是如何落实导师制工作,指导您的学生的?
常玉荣:今年,我校在2016级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是落实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根据学院工作部署,我负责担任中文系2016级8个学生的导师。接受工作以来,我一直思考,作为导师,我能够为学生做点什么,如何安排和引导学生完成这四年的学业。在大一阶段,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完成从中学阶段的被动学习到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的转变,重点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为了注意好衔接,我还给他们制定了一些基础书目来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他们各自发现自己的兴奋点,然后逐步过渡到自我选择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学习阶段。到大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我的研究项目中来,学习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到大三、大四就要根据各自的兴趣和主攻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独立的学术活动。就目前而言,我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书目选择。在书目的选择上,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主要侧重于三方面,一是文学类基础书目,包括理论和作品,主要是作品;二是中西哲学书目;三是历史文化类书目。后两类书目重在拓展和深厚学生的基础。文学与哲学、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哲学、历史知识缺乏的人,文学就很容易学空。文学类知识有各科教师,不用我多操心,重点放在了哲学和历史上,引导学生读原著。第二,师生见面,了解学生情况。师生见面会,我重点了解学生的中学学习状况、家庭情况、各自的性格、兴趣,最主要的学生对未来的规划有何想法?这样,我就对他们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便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第三,建立交流沟通渠道。一是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根据阶段性阅读主题开展讨论。二是建立微信群,便捷日常交流。三是计划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这项活动准备安排在 6 月份。随着工作进行,我将不断调整、充实指导的内容。大学四年,是一个懵懂少年“化茧成蝶”的过程,蜕变的过程有幸福、有喜悦、更充满痛苦和迷惘。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要好好地呵护他们,让他们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将来有能力去演绎多彩美丽的人生。
记者: 导师制的实行对您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常玉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博为师,德高为范。这是我自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以来,一直心怀敬畏的一句话。所以,导师制的实行最先让我感到了压力。我的学识,我的品行是否能够担当这一重任?唯有高度自律,努力前行才不枉学生对我的敬重和期待。当然导师制也让我感到了幸福,师生之谊堪比母子之情,母亲节那天,我给他们班上课,下课的时候,我的学生走到讲台桌前,悄悄地说:“老师节日快乐!”我心底里涌出的幸福感怎可用语言形容?这就是我们的可爱的学生!当他们的导师,我很自豪。
记者:导师制现在已经步入正轨,你认为该如何促进导师制的更好发展?
常玉荣:这项工作由于刚开始实行,除了在管理层面抓好落实之外,我个人觉得,应该加强这项工作的试点研究,探索符合我校情况的导师制模式。作为导师,我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寻找自己恰当的定位,发挥出自身的长处,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常老师写给学生们的话:孩子,你可以平凡普通,但一定要振翅飞翔;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一定要不忘初心;孩子,你可以不快乐,但你一定要幸福;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一定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