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硬、就业好!湖北这所大学:获省委点赞,多家媒体轮番聚焦
大学生就业,一头系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千万,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之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通过“保、助、扩、引”四维发力,着力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近日,《湖北教育简报》刊发了学校在抓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湖北日报》、秦楚网等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加强组织领导,在“保就业”上下实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积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校领导统筹全局、就业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二级学院逐层落实、全员共同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
学校召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
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判就业形势,研究部署就业工作,推进各项促就业举措落实落地。建立“招生一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招生结构,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充分调动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积极性,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
学校还单独设置招生与就业处,各二级学院均配有就业辅导员,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均配置到位。强化督促检查,将就业情况纳入各二级学院基层党建考核和业务工作考核指标,每周通报就业进展情况,督促指导各单位有针对性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材料学院召开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做好指导服务,在“助就业”上办实事
学校深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精准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每年开设近40个班次,做到学生全覆盖。建立“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开放日”制度,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困惑和难题。
学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企业行活动
学校举行大学生就业教育线上主题讲座
学校还通过丰富就业创业指导内容,举办“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创新创业,明确职业生涯。加强摸底调研,强化分类指导,对求职有困难的学生“一人一档”建立工作台账,“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全力保障重点群体毕业生尽快就业、顺利就业。
学校举行2022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做好来校招聘企业信息核实,确保岗位资讯真实有效,保障毕业生求职安全。推进就业材料申请、派遣、改派等业务全程网上办理、限时办结,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拓宽就业渠道,在“扩就业”上出实招
学校制定了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校领导带队走进东风汽车公司、广汽宜昌分公司及荆门亿纬动力等在鄂大型企业,与42个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交流,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19份,开拓岗位6577个。
4月,校党委书记程红兵率队走进竹山“访企拓岗”
6月,校长张文学一行参观调研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并授予其大学生就业基地牌
面对疫情影响,学校丰富招聘形式,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等方式举办校园招聘活动,邀请人才部门和省内企业到校举办人才政策宣讲会、企业宣讲会、小型招聘会、行业招聘会等,加强政策宣讲和岗位供给。开展2022届毕业生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19场,进校招聘单位823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15万余个,提供岗位数和应届毕业生数比例超过20:1。
学校举办2022年“才聚十堰 智汇秦巴”夏季驻市高校专场招聘月活动
学校在武汉、襄阳建立产学研基地,着力构建“实习+就业”工作新模式,首批入驻武汉、襄阳基地1200余名学生中,超过半数留在当地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学生创业团队支持,近三年学校创业基地扶持创业项目 200多个,带动400余人就业。
2021年10月,学校举行襄阳产学研基地2022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
面向基层一线,在“引就业”上增实效
学校加强就业引导,主动对接国家和省战略发展需求,树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鲜明导向,强化宣传动员、政策激励、精准指导、跟踪服务,鼓励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建功立业。
通过制定《融入“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服务十堰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方案》《服务东风公司工作方案》,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留在湖北,“就”在本地,服务基层。加大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及“教师招考”等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到部队磨炼成长、增长才干,近三年有84名学生到基层一线就业,近百名毕业生参军入伍。
武华鑫,湖北汽车工学学院自动化专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当年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新疆专项招募),进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工作。2022年获得第八届“长江学子”荣誉称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长期以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4%以上,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
今后,学校将继续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总结过往经验,落实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再书新篇,做好新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