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情况汇报材料提纲
南昌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情况汇报材料提纲
一、南昌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二、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遇到的阻力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围绕以下几项工作来写
1. 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教学基础地位(徐健宁)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曹文华、郑莉萍)
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国际化、其他
3.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肖教燎)
学分制(选课制)、三学期制、学生学业评价
4.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郑莉萍)
5.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龚兰、肖教燎、徐健宁)
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实验室建设、其他
6.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蔡丹)
7. 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学工处)
要求:不仅要谈理念,更要用数据说话。每项工作自成体系,字数不少于1000字。4月4日前发至徐桂芳邮箱。
蔡丹,郑莉萍,曹文华,肖教燎,徐健宁,龚兰
近年来,南昌大学积极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建立专业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大力实施“四航育人”工程,推进全员育人。
一、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明确“四航育人”工作定位。学校制定了《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把班导的主要工作定位为“四航育人”,即“人生导航”、“专业领航”、“心理护航”和“职业助航”。目前,全校2662名专任教师中,有1088人担任了班级导师。
二是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把推进班级导师制纳入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多次召开“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推进会”,研究并确定了导师制工作的有关原则意见;成立了校院两级全员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做好班导的选聘、培养、考核和管理等工作;同时,落实条件保障,设立班导工作专项经费,每年200余万元。
三是实行多样化配备模式。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分别以班级、以寝室和以科研团队等形式为单位给本科生配备导师。化学学院推行“1+8+N”寝室导师制,以寝室为单位配备导师,1名导师指导2个寝室8名学生,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全过程指导。生命科学学院按照1:7配备班导,全部本科生均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经济管理学院开展“良师益友”系列活动,专业教师深入班级,与学生“面对面”答疑解惑。
二、创新方法,稳步有序推进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导师工作的认识,学校编印了《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手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学生指南》,下发到各学院的导师和学生;利用学校新闻网、“香樟家园”微信平台宣传班级导师制相关知识;在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上对试点工作中优秀班级导师进行表彰;同时,各学院还开展工作培训,让导师了解学校有关情况,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和途径。
二是创新工作形式。班级导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第一种是利用教学阵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例如,外国语学院张海文老师,充分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加强与学生联系,进行专业学习指导。第二种是利用科研优势,开展科研育人。生命科学学院大一到大三485名学生中有132人已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和实验室。第三种是利用自身经历和特长,开展特色育人。如机电学院饶锡新教授,长期热心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利用卓越工程师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为学生推荐就业岗位。
三是突出个性培养。学校鼓励班导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培养科研团队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例如,信息工程学院班导参与指导学生的各类学术及科技作品竞赛,指导的学生科技竞赛小组及创新团队,以赛代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化学学院通过“智汇化学”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进入导师项目组。
三、注重实效,工作效果凸显
一是全员育人理念得到强化。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教职工的育人理念有了较大提升,育人责任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导师建立了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强化了教职工“全员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抽样调查显示,有97%以上的导师对所带学生全部认识或大部分认识。
二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师生接触少的状况。广大专业教师普遍与学生建立了联系,通过下寝室、进班级以及学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师生联系,师生感情开始深厚起来。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导师满意。
三是育人质量显著提升。近两年来,信息工程学院班导指导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4项,省级奖励40余项,2016年暑期指导学生完成20余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工作。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指导的机器人队在2015年第五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获全部12项比赛中的8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2016年,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化学学院有184位本科生参与到了36位专业教师的84个项目课题中进行科研训练,共发表SCI专业论文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