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2009年招生章程

时间: 2009-06-13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5889 收藏
江西省/综合类/民办/江西省教育厅
排名: 第0名
综合指数: 0.00
热度:6353K

  学校全称: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国标代码14166)

  办学性质及层次:民办高等院校 高职(专科)

  法定代表人:张亢 办学许可证号:教民3605022000008号

  学院地址:江西省新余市经济开发区 邮编:338031

  联系电话:0790-6764666 ;2188666 传真:0790-7024021

  网址:www.tynxy.com E-mail:solaredu@163.com

  江西教育网查询:http://www.jxedu.gov.cn

  一、学院概况:

  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普通高等教育高职(专科)学历文凭资格,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计划内招生、国内首家太阳能职业学院的民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国标代码14166)学院坐落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国家级园林城市、世界太阳能之都、国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江西省新余市,已有十五年办学历史。学院拥有南、北两大校区,占地面积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达亿元,教学设备3200多台套,价值3500余万元,图书近30万册。教职工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二、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内涵式、外向型、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办“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做到“专业体系有特色、育人模式有特点、学生能力有特长”,努力实现“国内著名、业界一流”的办学目标。致力服务于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利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产业链,针对其产品制造过程、生产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市场营销、工程施工与管理等环节构建特色专业,形成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兼顾艺术设计和人文经管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建设架构。

  三、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

  学院培养普通高职(专科)层次学生,全日制。

  四、招生对象及政策:

  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

  五、招生专业:

  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太阳能光热利用方向)、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光伏设备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节能设备方向)、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光伏发电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室内设计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会展设计方向)、会计与统计核算、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商务英语。

  六、录取原则:

  依据国家教育部“教学[2006]2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普通高等专科学生招生,按本院在各省招生计划数和考生志愿,实行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

  七、收费标准:

  学院收费严格按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核准的高等院校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详情请见学院届时给各位新生寄发的《入学须知》。

  八、退学退费办法:

  严格按照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民办高校学生退学退费办法》办理退学退费。

  九、学籍和毕业证书种类:

  凡经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招部门办理正式录取手续的考生,按时来校报到后,在江西省教育厅办理学籍注册,取得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籍;凡未经当地省级高招部门办理录取手续的考生,一律不予注册普通高等教育学籍;学校自行组织生源招收的学生纳入自学考试管理或接受非学历高等教育、中职教育。

  取得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籍的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所有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由学院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加盖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印章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

  十、助学政策:

  在我院就读统招学生享受和国家公办大学就读学生统一政策、同等待遇,学生只要符合评审条件的可享受 “高校国家奖学金”、“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高校国家助学金”。同时为激励优秀学生,学院和企业共同设立了“赛维LDK奖助学金”、“民革爱心基金”等。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以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勤工俭学、绿色通道等方式为特困生解除后顾之忧。

  十一、就业:

  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同时学院与多个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与就业等资源共享平台,极大的推高了毕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的就业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