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用思想去战斗,而不应受思想的束缚而裹足不前
张三九简介
2010级银行与金融专业,生源地:山东济宁
2010.9-2014.5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银行与金融专业,本科;
2014.6-2016.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研斯坦福项目专员;
2016.6-至今 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学术项目助理
【访谈文字实录】
(本文中的“JULC”为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英文名简称,是“JilinUniversity-Lambton College”的缩写简称)
张逸文:在刚成为JULC的学生时候,你是怎样适应这种双语教学的模式的,觉得这种教学的优点是什么?
张三九:相信语言障碍是每一个到莱姆顿就读的新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我当年也不例外。第一次上外教课的时候满脸尴尬全程懵逼的情形历历在目,但是好在JULC给我们按级别设置了循序渐进的语言课,也就是EFL、ENG和EAP课程。 语言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以后上专业课夯实了基础。先是从最简单的听说读写开始,逐步的往后加大难度,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这种语言环境,也从一开始见到外教不敢说话到后来能够跟他自如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慢慢养成了阅读英文的习惯,所以在后来大二大三看专业课书的时候不会突然特别吃力。和其他普通填鸭式的学校不一样,JULC的课堂很活跃,外教会很喜欢听你的观点,你可以和他们讨论,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更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张逸文:在你的学生生涯中,有没有哪一位外教给过你很大帮助,你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怎样的?
张三九:在我当学生的时候,给予我帮助最大的外教是我第一位ENG老师Tom Neil。Tom是一个很睿智的人,他的睿智不仅体现在他出色的授课技巧上,他的处世哲学也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至今仍记得他在ENG结业时对我们讲的话:“课程结束了,我的成就不在于你们掌握了多么出色的英文,而是当你们在路边看到一个手足无措的外国人时,能勇敢的上前说一句‘Excuse me, how can I help you?’”。很庆幸在念书时遇到了一位人生导师一样的老师。
我并不认为存在普适所有学生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习惯和能力都不一样,在学习中摸索出来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习惯才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专业是银行与金融,我在学习时发现阅读英文教材是个很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当时我读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很基础的经济学书籍,很多课堂上学的内容都与书中的知识点高度相关,而且这本书中每章都有大量陌生但高频出现的专业词汇,读完一章一个生词要见几十次,读书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很多词汇量。整本书读完对成绩和语言都有很大裨益。
张逸文:很多在JULC的学生选择了出国,你选择直接工作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现在的工作带给你最多的是什么?
张三九:我毕业的时候是很迷茫的,对未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我当时觉得在没有考虑清楚这些问题之前就贸然出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我决定先找一份工作,希望在工作中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很幸运的是我到北京之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得到了一个实习机会,后来又得知斯坦福大学正在亚太地区招聘一个英文过硬、了解中国且在研究机构有过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就申请了。经过了将近七个月的面试和等待,最终拿到了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让我结识了很多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优秀的教授和年轻人,让我见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的可能性,眼界更加宽阔了,也思考得更多了,同时感觉未来的路也越来越清晰了。
张逸文:在你的工作中,觉得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差异最大的是什么?
张三九:首先,美国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他们注重教育但教育并不是学校生活的唯一重心。以斯坦福为例,斯坦福的学生在学术上被人戏称为geek,是非常天才的,但是他们在其他领域也普遍有巨大的成就。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斯坦福有30名学生代表美国出征,赢取了27枚奖牌,其中14枚是金牌,这个金牌数在世界国家金牌榜上能排到第6,仅次于德国的17块,离中国的26块也不太遥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艺术、极限运动等等,而且成就非凡,他们这种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很让我吃惊,这是国内学生普遍缺乏的;其次,美国大学生更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对待事物的态度更加求实,思考问题时逻辑先于感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张逸文:重回母校,对JULC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宝贵的经验可以分享吗?
张三九:没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如果非得说一个的话,谨慎为自己选择未来的路,不要盲从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