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学学院简介
植物科学学院原系创办于1971年的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西藏农牧学院前身)的农科,西藏农牧学院1978年独立办学后称为农学系,自2009年更名为植物科学学院至今。
我院现有教职工61人含业务挂靠在植科学院的8人。职称结构:教授 8人含业务挂靠3人,占13.11%,副教授 26人含业务挂靠5人,占42.62%,讲师13人,占21.31%,其他人员14人,占22.96%;学历结构:博士3人,占4.9%,硕士37人含业务挂靠7人,占60.6%,学士21人含业务挂靠1人,占34.5%;民族结构:汉族45人,占73.7%,藏族9人,占14.7%,其他民族7人,占11.6%;年龄结构:40岁以上32人,占52.45%,40岁以下29人,占47.55%。
享受政府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现有农学、植保、园艺、农经等4个教研室, 7个本科专业, 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开展本科、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有高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实习农场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具备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较为完善的软硬件条件。
长期以来,植物科学学院重点依托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物种资源,重点围绕青稞、油菜等高原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种质创新与利用、高原作物植保、高原农业经济发展开展研究。其中,在高原作物生态地理、野生油菜起源与演化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107项,到位经费2347.97万元,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67项,主编专著和地方特色教材7部,获得各类奖励4项,专利11项。
1、090101农学(本科)
专业概况:农学专业曾荣获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有知名专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各1名,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人。多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自治区自然基金资助,在青稞、油菜、玉米、豌豆等高原作物研究中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取得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西藏农牧学院优势专业,农业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以高寒为区域特色,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紧盯国家及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高原作物生产、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田间试验与统计、西藏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推广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2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农林行政管理部门、农业基层单位及相关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组织管理、技术决策与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毕业生可在本校及全国范围内报考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2、090102园艺(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由建校初的果林专业发展而来,2001年开始招生,现有6个教学班级。主要学习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栽培、育种、贮藏加工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毕业达到培养要求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副教授4人。近年来围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园艺植物栽培、园艺设施等领域开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等20多项,累积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植物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够在教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新品种培育及良种繁育、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够在涉农相关单位从事农业方面的相关工作,以及可应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就业,也可继续深造,攻读园艺学科相关方向的硕士学位。
3、090103植物保护(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教授4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2人。本专业立足西藏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精良,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课题10余项,多项横向项目,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一级学报20多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5余篇;出版乡土教材3本。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综合治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植物有害生物识别、发生规律、监测预报和防治等基本技能,且熟悉与农业生态和植物保护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研究潜能和创新意识的能适应我区植物保护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劳动、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与论文、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1周。
就业去向:主要从事各级农牧机关的行政管理、农业病虫害监测与综合管理、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等。毕业生适合到植物保护、植物检疫部门和相关科研及教育等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工作,也可继续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及研究单位攻读硕士学位。
4、120301农林经济管理(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科院横向项目1项,教育部科研课题6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16项,支配科研经费400余万元;承担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累计支配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5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掌握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具有扎根基层的献身精神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能适应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农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农业经济学、财政与税收、农村金融学、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三农”问题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各类农(林)企业、金融机构、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管理、农村建设等方面工作。毕业生也可在本校及全国范围内报考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5、120302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科院横向项目1项,教育部科研课题6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16项,支配科研经费400余万元;承担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累计支配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5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和农村发展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三农”问题和“三农”文化,系统接受现代农业技术与推广、现代农业的理论素养和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训练,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和规划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可塑性和社会适宜能力“会规划、善管理、能创新”的 “一懂两爱”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学概论、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农业和农村经济学、农村发展学、农村区域发展实验、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实验、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三农问题调查、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和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就业与创业,从事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管理、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资评估、现代农业产业开发与产业化经营、涉农产业组织设计与运营管理、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懂技术、擅管理、会经营、能发展”的管理型技术人才(农业CEO)。
动物科学学院简介
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最早源于1957年西藏咸阳民院牧医科,1972年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林芝筹建处创建的农牧系,1973年5月开始兴建实习牧场,兽医门诊等为教学服务的基础建设。1974年,西藏民族学院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院林芝分院”,牧医科改为牧医系至2010年。1974年由西藏民院总院迁来了首批学生中有牧医61人,1978年学校第一批实验室建成,牧医系拥有了第一个实验室,为生物实验室,1982年在全西藏首次招收畜牧专业3O人。2010年8月6日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0年10月27日更名动物科学学院至今。
为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草业科学(1994年)动物科学(1972年)动物医学(1972年)动植物检疫(2012年);5个专科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2010年)畜牧(1982年)畜牧兽医(1984年)兽医(1982年)动物防疫与检疫(1996年)。
动物科学学院共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动物科学2008),省级特色专业2个(草业科学、动物医学2009),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动物科学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2011年),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2014年)。授予学位权的专业(动植物检验与检疫技术2016),学校申
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动物科学2019),学校申报自治区级一流专业(草业科学2019)。动物科学学院“十二五”期间建设精品课程8项,成功申报课程建设3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7项,发表教学论文18篇。承办教育部畜牧学科委员会会议1次,草业科学全国教学会议1次。共承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70余项。
西藏农牧学院学科建设主要在“高原”这独特的生态环境上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我国畜牧学科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就,培育出了一批动物新品种(系)。而我院畜牧学科的发展一定要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和我院目前前期准备的基本条件来定位和制定发展目标,西藏畜牧业如果简单地将外来品种引入,大多会造成引进品种不能适应本地高寒、缺氧的环境,生产能力严重下降,甚至会出现品质退化,不能完全发挥引进品种的优良生产性能和疫病防治等问题;而另一方面,西藏又有许多地方品种,这些品种耐粗饲、抗病性强,抗逆性好,产品品质好,尤其具有抗高寒耐缺氧等特性,是培育优质抗逆等优势新品系的十分宝贵的育种材料。挖掘利用西藏特有畜禽种质资源,培育优质抗逆新品种和利用西藏饲草资源和疫病防控就成为从根本上提高畜禽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通过畜牧学科的建设,在西藏结合本地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和科学引进家畜来改进我区畜牧业发展,增加老百姓收入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有重要意义的。
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走重点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目标,实现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有机结合,以争取“西藏高原生态畜牧业体系研究团队”建设成国家级重点研究团队,经过五年的建设在畜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报上基本符合条件。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现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地方大学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动物科学学院现有3个科研团队,分别为高原藏猪研究团队、高原疫病防控研究团队和高原牧草研究团队;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分别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高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临床兽医学实验室;2个省级科学研究中心,分别为西藏自治区高原疫病防控检测中心和2011西藏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3个校级研究中心,分别为高原藏猪研究中心、高原水产研究中心和高原草业研究中心;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预防兽医学硕士和兽医专业学位硕士;1个教学科研实习牧场。
1、090201草业科学(本科)
专业概况:草业科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工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其中,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草业科学研究先进个人1人。该专业成立以来共完成国家科技支撑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农业部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6项、科技厅各类项目5项,总金额1000余万元。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教材3部、专著3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2012年“草业科学特色专业”获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余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牧草栽培与育种、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地生态学、草地培育与保护、草类种子生产、牧草加工与贮藏、草坪建植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草地植物分类学、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培育学、草原保护学、草坪学、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育种学、草坪经营学、牧草种子学、草原法、植物学、普通遗传学、动物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2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草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人工草地建植与栽培、草产品加工与贮藏、草业技术推广、草坪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2、090301动物科学(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西藏自治区藏猪首席专家1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拥有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实验室)、教育厅工程中心1个(西藏高原饲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在建院士工作站1个(李德发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专家2人、藏猪协同研究中心1个。
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专利授权10余项,主编教材8部,参编著作6部。
以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完成人获“西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成才杯”特等奖3项,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动物科学专业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目前在校本科生283名、专科生91名、研究生13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动物遗传育种、家畜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及动物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畜牧生产相关领域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高原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共计32周。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在动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机关就任公务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到饲料加工、动物养殖及动物性食品生产等相关的国内外公司和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及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3、090401动物医学(本科)
专业概况:动物医学研室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实验师2人;博士4人,硕士8人;牦牛岗位专家2人;获得自治区五四青年奖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4项;西藏科技厅课题8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科研经费24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3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以及有关部门从事畜禽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兽医法规执行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兽医微生物学、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动物检疫、畜牧兽医政策与法规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5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农业院校、研究院所、进出境和国内各级动物检疫机构、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机构、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及饲料、动物药品、动物养殖和动物性食品生产相关的企业、公司、集团以及动物医院等单位从事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药品生产和管理、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肉品卫生检验等方面的技术、行政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
4、090403T 动植物检疫(本科)
专业概况:动物医学研室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实验师2人;博士4人,硕士8人;牦牛岗位专家2人;获得自治区五四青年奖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4项;西藏科技厅课题8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科研经费24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3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动物检疫检验基础理论和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动物检疫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普通病学、家畜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动物检疫、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28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动物检疫及相关领域的国家机关就任公务员,到与农牧厅和林业厅相关的厅、局、所、厂、场、站,与动物养殖及相关食品生产贸易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以及农业院校等单位从事动物检疫、动物产品及食品的安全监测等方面的技术、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食品科学学院简介
食品科学学院成立于2010年12月,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3人,硕士18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人。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三个本科专业,1个硕士点,6个教学科研实验室,3个科研平台,2个联合研究中心, 12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科研项目86项,在研项目经费3697.5万元。参与自治区“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民族特色工业化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完成藏药材资源普查22个县外业调查工作,采集植物标本3万余份,发现疑似新种160余种、新分布80多种。学院教师发表各类科研论文共计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EI收录5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专著3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0多部,参与制定牦牛乳行业标准5项、藏药材质量标准19项目,开发产品20余种。在高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测、藏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1、071002生物技术(本科)
专业概况: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于2003年,重点围绕西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稳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拥有西藏自治区藏药材首席专家兰小中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建有西藏藏药材资源与开发利用创新平台、西藏农牧学院-西南大学药用植物联合研发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实验室。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技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35余项,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5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教材专著5部,起草制定藏药材药材质量标准20余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培养目标:立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发展需求,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要求,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农业、林业、畜牧、生态、环保、园林等相关领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生产、开发、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化分析实验技术、植物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西藏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植物学实习、生物化学综合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实验学时占全程教学总学时的33.1%,课内集中实践教学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医药、农业、林业、畜牧、生态、环保、园林等相关领域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通过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2、08270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食品科学与工程是西藏自治区级一流建设专业,也是校级特色专业。在青稞、牦牛、林下资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教学及科研方面特色鲜明。本专业拥有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罗章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占82%,硕士以上学历占91%,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创新平台,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生联合培养、交流访学机制。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自治区科技厅“十三五”重大专项、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授权专利10多项,参与制定中国牦牛乳行业标准5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SCI等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部。
培养目标: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要求,培养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与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贮藏开设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科研实训等实践教学,学时共占全程教学总学时的38.2%,课内集中实践教学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国内外认证机构等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检测、监督管理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通过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3、082702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专业概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2年设立,紧密联系西藏实际,专注于青稞粮油、牦牛乳肉、林下资源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检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拥有一个国家肉品质量密封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藏实验站,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拥有LC-MS、GC-MS、FTIR、质构仪等高精尖检测设备,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宽口径,重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设立以来,承担了国家、自治区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等研究论文11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培养目标: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要求,培养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求,掌握食品卫生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应企业工作,从事检测、监督、研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理化分析技术、现代仪器分析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林下资源质量控制及检测设置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科研实训等实践学时占全程教学总学时的30.0%,课内集中实践教学3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国内外认证机构等部门及相应企业从事检测、监督、研究、管理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通过免试推荐或考取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06年,由原西藏农牧学院林学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技术团队重组而成,是我校最大的二级学院。迄今,资源与环境学院已发展成具有林学、植物营养学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培养西藏高原林业、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教学单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林学系(林学教研室)、农业资源与环境教研室、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生态学教研室、园林教研室、水土保持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共8个教研室(系)和1个实验中心,同时为保障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建有校内外实习基地23个,辐射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四市,直接参与当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层面上,资源与环境学院设有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旅游管理等共计11个本科专业,设有林业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园林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等5个专科专业。同时,设有林学一级学科下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生态(自设)共5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相关专业建制最全、服务面最广的人才培养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职实验员5人),专任教师中:职称结构上,教授4人,副教授27人;学历结构上,博士8人,在读博士8人,83.3%为硕士以上学历。
办学以来,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各级主管部门、行业部门的领导下,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院校的无私援助下,教学成果显著,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3名专兼职教师获得“西藏自治区教学名师”称号,科学研究上,在高原半干旱区造林、野生植物资源、植物营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获得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已形成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具备西藏特点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1、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西藏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7项,支配科研经费11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设置于2004年,着重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西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具备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区域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区域环境规划与整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备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面向西藏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目标是满足西藏城乡开发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对资源环境方面的人才需求。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基础气象学、国土资源概论、土地资源学、环境科学概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规划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办学过程中,综合了西藏农牧学院地理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的技术力量,注重学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验学时占32%,而且以教学实习、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的集中实践训练达31.5周。
就业去向:主要面向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规划与利用管理、环境保护、环境整治与规划、国土资源整治等领域。
2、071004生态学
专业概况:生态学专业是自治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也是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之一,支撑学科是我国著名高原森林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开创的生态学学科,当前学科带头人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郑维列教授,现有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2人,兼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专业开办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培养目标:西藏农牧学院生态学专业依托于国家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生态学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生态学的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够从事生态环境工程的规划、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生态系统维护与恢复、生态安全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有“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门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中,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14%,同时,以教学实习、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的集中实践训练达33周。
就业去向: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生态环境工程规划、生态系统维护与恢复、生态安全生产、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工作。
3、082502 环境工程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7人,高级职称2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西藏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6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设置于2006年,是我院新兴重点培育专业,着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开展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察等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评价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并在林芝市污水处理厂、拉萨市污水处理厂、四川天晟源环保公司西藏分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专门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办学过程中,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结合科学研究和集中性企业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了环境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就业去向:环境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工作。
4、090201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专业概况: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此专业也由此而产生。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自治区级学术带头人2人。2016年评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2003年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点获批,高原土壤与植物营养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2017年资源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点获得学位授予权。2012年《植物营养学》学科评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学科,建有《高原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总经费1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5余篇,SCI、EI收录10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
培养目标:西藏农牧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依托于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学、环境化学、土壤农化分析、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学、养分资源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有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高原土壤与植物营养实验室”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建有西藏农牧学院实习农场等,专门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13.7%,同时,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的集中实践训练达27.5周。
就业去向: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水土保持等领域的工作岗位。
5、09020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专业概况:水土保持教研室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博士2人,硕士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五年来,水土保持团队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基金和自治区教改项目30多项,到位经费15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0余篇,SCI10余篇,出版专著2本。
培养目标:西藏农牧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生物学、生态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及监测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普通生态学、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土壤学、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水土保持规划、3S技术应用、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动态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验室”、“气象学实验室”、水土保护与荒漠化校内实习基地以及区内唯一的“降雨大厅”,专门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办学过程中,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支持,结合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该专业学生开展了以“冻融侵蚀机理”和“高寒侵蚀区植被恢复”为主要方向的研究,在冻融侵蚀模数估算、高寒区侵蚀潜在危险性评价和高寒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的分析与研究等工作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课程体系中,以教学实习、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的集中实践训练达33.5周。
就业去向: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施工及监测等领域的工作。
6、090501林学专业
专业概况:西藏农牧学院林学专业主要依托于西藏自治区重点学科林学学科进行人才培养。该专业是教育部国家一类特色专业(2010年),自治区教育厅和教育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计划专业(201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林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病虫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植物学、树木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测量学、测树学、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有西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林业生态工程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室、高原生态定位站、森林防火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建有林学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并在林芝市林业与草原局苗圃、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日喀则市林业技术中心设有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的集中实践训练达33周。积极综合性人才训练使得林学专业学生功底扎实、业务能力可靠,成为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历年来就业率最高的拳头专业。
就业去向:林木培育、林木良种选育、经济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工作岗位。
7、090502园林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9人,客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客座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二级景观设计师1人,五年来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主持国家环保局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承担西藏自治区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支配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20余篇。
培养目标:西藏农牧学院园林专业是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观赏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备观赏植物生产经营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美术基础、工程测量、设计初步、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含CAD、PS、3DMAX、SU)、园林规划设计、观赏植物栽培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有“西藏园林景观工程实验室”、“西藏园林植物与工程实验室”以及“西藏高原珍稀濒危园林植物培育基地”等实验实践场所,专门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本着学生个人专长,自主选择以规划设计或园林植物为重点进行专业学习,制图室、校内实习基地全天候开放,让学生能够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进行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训练。课程体系中,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16%,同时,以教学实习、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的集中实践训练达37周。目前,该专业学生先后3次获得国内外专业设计奖,培育西藏珍稀濒危园林植物10余种。
就业去向:园林植物繁育、观赏植物生产经营与管理、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乃至平面设计、工程测量等领域的工作。
8、120901K 旅游管理
专业概况:旅游管理专业是我校随着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3人,博士1人。
培养目标:本专业设置于2004年,是以生态旅游为主攻方向的校级特色专业。该专业着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开展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西藏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导游业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导游业务、西藏民俗旅游文化、酒店管理、生态旅游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基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需要,资源与环境学院先后与地处林芝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巴松错景区、南伊沟景区、希尔顿酒店、五洲皇冠酒店、恒大酒店、博泰大酒店等10多家旅游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协议,建成了涵盖景区管理、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三大旅游行业主流企业的实践平台,实行了在校期间为期6个月的综合实训实习,确立了专业综合实训常规化,实训实习成效企业化的机制。课堂教学和集中性企业实训实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导游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就业去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以及旅游导游等相关工作,并能从事旅游信息分析与统计工作。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是西藏高校中成立最早的工科院系。1971年筹建于西藏民族学院,其前身为“西藏民族学院机电队”,1973年由陕西咸阳迁入西藏林芝八一镇,并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农机水电系”,1978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藏农牧学院”后,为适应西藏经济的发展,于1982年停办“机械维修技工”和“农机修造”专业,扩展了水电专业方向,并改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水利电力工程系”。随着学科的发展,2006年8月“西藏农牧学院水利电力工程系”改称为“西藏农牧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在原有基础上于2010年底又成立了“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或水土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
我院现有教职工52名,其中教授(含教授级工程师)6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现有水利水电工程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完成国家科研项目10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及教育厅教改项目等30余项,科技社会服务3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水利部科技进步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0余项。
我院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及其二级学院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发展、合作共赢。长期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力促进了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他们的无私援助使我院科学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工作不断得到新发展,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逐年提升。
1、080501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8人,其中,副高及以上教师3人,中级职称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农业部财政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7项,获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奖1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含实用新型)20余项。
培养目标:面向西藏社会需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师基本素质;掌握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机电控制等方面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水利管理部门、设计院、水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的规划、设计、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等方面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流体力学、电路、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水能利用。水轮机、水轮机调节、水轮机辅助设备、泵与风机、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与检修、工程经济学、发电厂电气设备、水电机组测试与诊断、抽水蓄能电站、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水轮机课程设计、水电站厂房设计、水轮机调节课程设计、发电厂电气设备实习、水电站辅助设备课程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40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水利水电、可再生能源利用、流体机械、电力、动力工程等领域的发电厂、设计院、制造厂、施工单位和教学研究机构,从事工程设计、科研、教学、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本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2、081001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9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科技厅自然基金7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5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发明专利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建筑工程方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在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房屋建筑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工程测量实习、地质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习、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39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公司等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施工技术与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
3、08100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9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科技厅自然基金7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5项,支配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发明专利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在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试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的能力,能在给水排水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试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环境化学、工程测量、水处理微生物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水泵与水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工艺设备基础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工程测量实习、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课程实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37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规划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各类水产品研发企业、城市水厂、环境监测与评估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的设计与开发、施工技术与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试验研究、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
4、081101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5项,教育厅特色专业建设1项,支配科研经费15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3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参编著作1部。本专业是西藏自治区首批获得“西藏自治区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资助的自治区重点专业,是西藏农牧学院优势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是该校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2018年入选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特色专业建设,2019年入选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系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高新应用与开发,较强的调查研究与组织、决策与管理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能在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水行政、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外语、计算机操作及语言、画法几何及水工制图、水利工程测量、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工程概预算、水利工程施工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不少于41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水利水电行业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相关工作。
5、082305农业水利工程(本科)
专业概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创于1994年,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8人,占教师总数的66.6%。实践教学基地条件良好,拥有专业教学综合实验室5个,总面积4000余平米,农业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综合试验场1个,校外实习基地3个,工程设计室1个,规划设计相关节水灌溉工程50余项,开展自治区级及校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一级学报1篇。为全区各级水利系统培养毕业生1000余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培养目标:面向西藏社会需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师基本素质;掌握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农业水利、水土保持及农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部门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土力学、农田水利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水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水泵站、水利工程施工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制图测绘实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小型水电站课程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水利工程综合创新、工程测量技能培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5周。
就业去向: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水利、水电、水务及水环境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在水利水电、水文、水资源、给排水、水保、生态环境、工程管理等领域继续深造,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电气工程学院是2010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学院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8年西藏农牧学院成立时期,其前身为“西藏民族学院机电队”,1973年由陕西咸阳迁入西藏林芝八一镇,并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农机水电系”。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藏农牧学院”后,为适应西藏经济的发展,1982年停办“机械维修技工”和“农机修造”等两个专业,并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水利电力工程系”,是西藏高校中最早的工科系。2006年8月更名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工程学院”,2010年11月经西藏自治区政府审批同意,将原“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工程技术学院”重新组建成两个学院,即“电气工程学院”和“水利土木工程学院”。201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后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办学,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为西藏电力、水利建设行业培养了近3450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西藏电力、水利建设等行业的总工程师和高、中级管理干部,他们为西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学院共有专兼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助理实验师1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
目前,学院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共2个本科专业,1个“农村电气化技术”高职高专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是自治区特色专业并于1980年招收首批本科学生,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区首批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于2010年招收首批学生,“农村电气化技术”高职高专专业于2006年招收首批学生。根据就业实际和所培养人才对西藏经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2011年起停招“农村电气化技术”高职高专专业。学院面向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呈逐年提升的趋势。
目前,学院共有电路、电机、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高电压技术、金工实训、电气工程、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等9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学校教学实习电站和各实验室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有1个涵盖各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适应西藏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集电气基本理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气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于一体的电气工程类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院办学理念是把学院建设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二级学院;办学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自觉适应西藏艰苦条件、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电类应用型人才。
1、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科研课题1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15项,支配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3篇,EI检索7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系统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电气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力系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具备电力系统的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及使用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终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电力系统、计算机与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等电气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和管理等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5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2、082303农业电气化(本科)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科研课题1项,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15项,支配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3篇,EI检索7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系统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农电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地方电力系统、农村电网及其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地方电力系统运行、自动控制、农村电网运行以及农村电网管理等领域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配电网及其自动化、农村输配电线路设计、农村电力拖动及控制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劳动技能训练、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少于35周。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从事地方电网、小型水电站、农村电网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