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几乎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他的完整信息,但在公共卫生领域,他却是赫赫有名的毒理学专家——担任亚洲毒理学会理事,获得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多年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百发百中。但在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周家钰眼里,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给学生上课、辅导学生科研。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蒋义国教授。
9月,蒋义国团队上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蒋义国说,成为一名教师是他小时候不曾想过的,但一路走来,教师的责任感、学术研究给予的正向反馈,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身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深知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得是一个专家,高校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科研不强追热点,20年未改研究领域蒋义国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学者。30年前进入广医,他接触到了毒理学,这不是一个被大众广为了解的学科,简单点理解,便是研究环境化学物等有害因素对人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预防。2005年,蒋义国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开始关注非编码RNA研究。一直以来,学界认为,非编码RNA不直接产生蛋白质,属于“垃圾”基因,忽视了对其的研究,但在别人眼里的“垃圾”,对他来说却打开了“新世界”。过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更多人将肿瘤发生与人体遗传物质建立联系,认为DNA改变直接影响了肿瘤发生,若人体没有基因突变,那癌症发生概率就能大大减少。不过,“人始终是环境的产物。”蒋义国说。事实上,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肿瘤发生与环境化学物有关,要了解肿瘤发生的原因,必须从化学致癌入手。在漫长的科研历程中,蒋义国发现,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可促进致癌物质诱发DNA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恶变,而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越显著,发生肿瘤概率就越高。这些成果直接推动了表观遗传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研究,也正是这些重要的成果,让更多人关注这一群来自广医的“低调”学者,今年9月,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中,蒋义国团队最终成功入选。
非编码RNA的研究,蒋义国一做就是18年,中途始终没有换过赛道,这些成功让他更坚定相信学术研究从一而终,“若选定一个方向,就持续干下去,不要追新,追热点,不然到了最后便是浮于表面”。保持专注与定力是必要的。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杨磊教授说,蒋义国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不撒胡椒面”,不求广,而求精,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上深入耕耘。学院青年教师周芸教授2019年被引入广医,当她犹豫是否要在环境典型致癌物苯并(a)芘上进行研究时,蒋义国劝告她:做科研要从热点中抽离,“每一天都有新的化学污染物,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放在这上面穷追不舍,经典物质研究依然有重要的价值,可以通过典型环境致癌物的研究,探索化学致癌的新的学术问题,可以找到它与临床的交叉点,使化学致癌的机制研究最终服务于临床应用”。这一句话点醒了周芸,让她对化学致癌机制研究的方向变得更笃定了。
三尺讲台上,把科研热情传递给学生蒋义国坦言自己一开始并不想当老师,但终究还是当了一名老师。转折点发生在2000年。那年,蒋义国首次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校仅有3人,这一成功极大提高了自信心。很难想象,在此之前,他经历怎样的犹豫和徘徊,但谁都没有想到,2000年第一个“国自然”只是起点,往后二十多年,他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赛道上高歌猛进。采访时,他还透露了其中的秘诀:除了研究内容有创新之外,还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最深刻的科学道理。”当老师时间长了,蒋义国仿佛找到了一种“命运掌握感”,“我努力了,奋斗了,成就就在前方等你,如果停下来了,自然是不会有的”。学者竞争是无形且巨大的。蒋义国要每时每刻不断追踪世界同行研究热点,然后要综合自身研究情况,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好的学者不会是停滞不前的,要有危机感”。
在浩瀚文献中找到最前沿的东西,对尚未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蒋义国说,“导师的作用便在此,学生需要引导,给他们指路”,课堂便是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蒋义国承担了很多本科生课程,“做大学老师,首先肯定要给学生讲课,教学是职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到了现在,蒋义国课时量依旧不小,最多一周可达20多节,除了环境卫生学、毒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基本课程外,还开设讲授医学科研概论等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课程。在本科生周家钰看来,上蒋老师的课并不轻松,只看课件,是不能学好这一门课的,因为他不是填鸭式的教学,不是单单要大家去记住一个名词或概念,而是注重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和新研究成果,希望大家有思考和方向,“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蒋老师是一个文献综述的集合体,毕竟教材很多都是他编纂的”。2023年,周家钰参加一个全国毒理学会的学术报告大赛,赛前蒋义国还专门抽出时间详细地指导学生,“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有点评,就连演讲幻灯片的排版、文字、颜色和字体大小都给予指导意见,非常注重细节。”周家钰说。蒋义国相信自己对学科和专业的热爱,会感染更多年轻人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这些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去完成,不上课不接触学生,他们是没有办法感受到的”。
当然,也不是每个学生最终都会走上科研和学术道路。蒋义国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科研的意义不只是实验和论文,而是在科学研究的摸爬滚打过程中,磨炼了一种刻苦耐劳的品德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一种经历,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媒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0/13/c8190881.html?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