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青岛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方案-青岛科技大学

时间: 2013-05-13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 浏览量: 5954 收藏
省重点原化工部博士点硕士点保研资格
山东省/理工类/公办/山东省
排名: 第182名
综合指数: 63.58
热度:17589K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有关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学校决定组织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有关精神,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密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企业深度参与下,通过“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试点工作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深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校各单位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共同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二、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相关学院院长、专业责任教授等,负责领导校内相关工作。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教学管理协调与运行。

2、成立“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部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学校聘请的企业高级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具体负责领导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定、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3、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模式改革、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需求,成立若干专题小组,以教务处相关处长、学院的教学院长和相关教师为成员,负责研制和组织实施各个教学部分的具体方案。专题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随时可将有兴趣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吸收进来,共同开展项目的研究和实践。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各专题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是参加试点工作的相关学院。依托企业是阿尔卑斯技研青岛有限公司、青岛软件园、赛轮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办学企业。

三、参与专业与培养层次

3.1参与专业

3.1.1软件工程专业

1993年学校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17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累计培养毕业生14届,总人数达1500余人,主要以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步增加和强化了软件工程方向的课程内容,如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使学生具备了工程项目的研发与实施能力。200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与安全和嵌入式系统三个培养方向和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2009年学校与青岛软件园联合申报成功“软件工程专业”,开辟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新途径。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教育理念,以项目带动教学,提倡“做中学”和“基于统一项目”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较成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面向就业单位的开放式办学体系,高质量培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软件工程师和服务外包人才。

3.1.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学校1958年设置的橡胶机械专业,当时作为国管专业进行建设。现在,作为国家引导性专业,设置了4个专业方向,除了保留原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特色专业方向外,还设置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本专业的研究内容涉及机械、橡胶、塑料、能源、材料、化工、控制等多个行业。本专业2006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与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该专业现拥有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家精品课程1门,拥有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4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精品课程3门。承担了省级教学改革立项12项、省级实验研究立项8项。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实验教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6项。获全国多媒体大赛高教理科组三等奖1项、优秀奖4项。

该专业始终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水平,以开发和产业化所取得的效益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教学科研互动”的教学模式,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承担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省部市级科技奖30余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权1项、德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权20余项,获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银奖1项。

该专业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本省以及行业建设需要,特别是要适应打造山东省制造强省和促进半岛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规划需要,依托青岛科技大学机械学两个博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促进了内涵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基本形成了博士点—重点学科(实验室)—硕士点(一级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和实习基地—毕业就业基地建设为框架的系统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格局,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产学研一体化、学生能力培养和合作办学等方面已形成了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该专业将进一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能力承担工程师所做工作且有工程师执业资质的高素质人才。

3.1.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过程工程研究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深入研究化工各单元操作装备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教学与科研的工程化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山东省首批品牌专业(省教育厅的中期检查结论:科大的化工类专业突出了“宽专业视野和大工程实践”两个办学特色)。本专业拥有的化工过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生态化工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化工过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多相流体反应分离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2门省级精品课程,2005年被批准为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为高水平工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学科支持,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还与多个国有大型公司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为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建立了校内工程实训基地。

本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校外基地等方面的优良条件成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保障和优势。本专业将进一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能力承担工程师所做工作且有工程师执业资质的高素质人才。

3.1.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由学校最早(1950年)设立的橡胶工艺专业经过60余年建设,于1999年由原橡胶工程、塑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三个专业合并而成的本科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品牌与特色专业、山东省首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复合、成型加工、配方设计、工艺控制及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形成了以橡胶合成、橡胶加工工程、橡胶结构与性能为突出特色的研究方向,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国内橡胶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外橡胶工程界享有盛誉,被誉为“橡胶界的黄埔”,为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国家橡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专业上的优势和社会上的良好声誉,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建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工程硕士点;与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分子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橡塑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搭建,以及德国朗盛(Lanxess)化学公司亚洲研发中心落户青岛科技大学,并与学校成立了紧密型的联合研究所,为学校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以及省、部、市级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众多科研平台的搭建,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国是世界上橡胶制品生产第一大国,橡胶制品产量、橡胶消耗量均列世界第一,汽车轮胎的产量也稳居世界第一。山东省是国内轮胎生产的重心,超过50%的汽车轮胎产自山东。这些企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吸引和招聘人才,企业纷纷与学校进行科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接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并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辅导老师,培训实习指导老师。目前,与学校建立有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的企业有10余家。实习基地的建立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3.2.培养模式

3.2.1软件工程专业

3.2.1.1本科工程型

采用2+1+1模式的校企办学机制,实行“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方式。要求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校内上课,需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并由企业的专家,强化语言教学,对每学期所学习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在青岛软件园强化专业基础课程,所有学生在三年内基本修完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学分。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在软件园实训基地内进行全仿真环境实训与实际应用软件的研发,下学期由青岛科技大学的教师、青岛软件园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3.2.1.2硕士工程型

1、深化校企合作,采用“1+1”模式分阶段联合培养。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制为2年,通过与青岛软件园等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按照“1+1”的模式进行分阶段联合培养。从而实现校园式理论基础教学与园区型实训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一种“课程学习-技术实训-项目设计”的工程型硕士培养体系,即以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为基础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体系(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课程由企业的一线专家、工程师讲授),围绕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构件化技术在企业进行技术实训,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即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项目设计

硕士生在学校以及园区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各为1年。培养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由校内专职教师讲授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课程由企业的一线专家、工程师讲授。时间为入学当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挂职培养,围绕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构件化等技术在企业进行技术实训,指导教师主要为企业的兼职教师,时间为第二年5月—第三年3月;第三阶段学生在学校进行项目设计以及学位论文工作,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进行指导,时间为第三年4月—7月。

2、实行“专职-兼职-专兼结合”导师制,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将分别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的兼职教师或者专兼结合的双导师进行指导。这种“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培养模式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3、利用软件企业资源,在工程能力培养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青岛软件园内部的微软开放实验室、配置MSDN宇宙版的实训教室、IBM RATIONAL高品质软件工艺开放实验室、集成电路平台和数字动漫平台,本专业的研究生可以享受国际一流的实验实训条件。青岛软件园拥有微软潜力发展计划、微软亚洲工程院ATC实习生计划 、IBM Rational青岛产品支持(培训)中心、ORACLE金色中国计划等跨国公司厂商支持,所有这些平台都可为本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持。

基于企业所提供的优质实训条件和实验资源,通过发挥学院高素质硕士导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有计划地安排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门成立了由高素质硕士生导师所组成的11人创新工作指导小组,近年来先后指导了研究生参加微软全球大赛、ACM大赛以及研究生软件仿真大赛等,获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参加这些比赛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工程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兴趣和能力,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2.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本科工程应用型卓越机械师培养模式采用“2+2”模式,2年在校基础课程学习,2年在校内及企业进行定制式培养、企业研修和做毕业设计。

3.2.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其中3年为在学校本科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学习通识知识、工程基础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并做毕业设计,重点培养、锻炼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

3.2.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采用“3+1”模式,其中3年为在校本科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工程基础知识三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累计1年在企业或工程训练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重点培养、锻炼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实行“学院制”与“导师制”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实行集中授课,加强基础课程教学。进入工程试点班以后实行导师制,进入“导师制”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进行工程实践指导。试点班学生管理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独立设班,成立党、团支部和班委。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与普通班相同,奖、助学金指标单列。试点班依托校内各类教学基地、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制定通用培养计划和个性化培养计划,强化数、理、化、人文的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试点班保证优秀学生、优秀师资、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实施校企“双导师制”。

3.3培养体系改革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与企业的研讨,制订和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通识教育、校内学习、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要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与能力大纲,重组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1进一步整合课程,重组课程体系。要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压缩课堂讲授学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应拓宽学生在管理、工程经济学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面。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要特别强化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主讲或合讲专业课程,经过4年试点,达到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2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着力推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3加强实践教学和企业学习环节。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学习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一年时间的质量。毕业设计环节可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可利用整个学期。同时学校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产学合作教育国际化。

4实施课程开发计划和教材建设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工作的成效和合作进行教材建设的成效。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及其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由企业界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3.4试点学生选拔与管理

试点专业学生为我校统招软件工程专业(Java技术方向和嵌入式技术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部分学生以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统招生。

参加试点的学生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考核。如无特殊规定,学生的学习管理仍按照《青岛科技大学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还需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并接受企业的评价和考核。

四、人才培养目标

4.1软件工程专业

4.1.1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型

以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程研发能力为培养目标,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软件设计方法、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编程、项目规范管理、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能胜任大中型复杂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工程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型)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把学生培养成兼具语言、技术、软技能,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国际化、工程性、复合型的软件工程师。经过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打造出一批具有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英语日语实用能力的优秀软件工程师。

4.1.2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型

1、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2、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能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3、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不断跟踪软件工程专业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方向;

5、熟练使用两种以上主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英语、日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

按照上述要求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可申请并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4.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具备国际业务能力的工程师”为目标,以校内培养和企业技术研修的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机械工程的研究、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工业生产第一线胜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既能熟练掌握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又具备日语沟通能力,并拥有良好职业素养,成为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外企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以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业、设计型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大工程”为视角,构筑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工程师知识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性和引领性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要求学生具备相应专业执业资质的基本条件,并具备工程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素质。

4.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工程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应用型化工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和设计研究能力的基础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化工工程师,具有开拓创新意识进行化工产品及过程开发的能力,能在化工、炼油、能源、资源、轻工、环保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化工过程模拟、生产过程的控制、化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4.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橡胶工程方向)培养适应我国橡胶工业发展需求、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橡胶加工、分析测试的基本技能,能在橡胶材料的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橡胶产品的结构和工艺设计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五、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确保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1、校内师资队伍建设

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明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保受聘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授课教师,应有6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在相关企业挂职等)经历。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交流、到国内外有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交流互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参加企业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逐步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技术储备强、集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为一体的专业师资队伍。

2、企业师资队伍建设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以我校重点建设的青岛软件园、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有限公司、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阿尔卑斯技研、青岛银科恒远化工过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科大隆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橡六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宇轮胎有限公司、齐鲁石化及中国石化集团的下属工厂等主要实习基地为主体,选聘企业教师,建设企业师资队伍,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在各实习基地的学习要求。

明确企业教师任用标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确保双导师制的实施和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效果,为学生配备企业教师。担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以全面、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建设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队伍。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企业阶段学习的需要,将企业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实习教师,主要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主要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保证学生实习质量;二是企业授课教师,需拥有较为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或者企业中高层领导,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授课;三是企业导师,应具有较为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工程师或者企业中高层领导,对工程实践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掌控能力,主要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或相关研究。

六、政策措施配套

为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采取全面实施、规模培养、模式多样、机制互撑、重点支持的思路,在资金、制度和配套措施等方面,给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证。学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方案,特别是在提升校内师资队伍工程素养、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和环境。

1学校计划财务处、教务处和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要统筹有关“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在外聘教师、教师工程实践素养提高、教改立项以及试点工作运行等方面设立相应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

2建设适应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人事处要积极探索改革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采取“教师类型不同、考核政策不同”的灵活方式,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更加侧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在评聘职称和年度考核时,重点列出5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成果的类型可根据教师的实际,由教师自行选择列出论文、教材、专利、有影响的工程项目、技术成果转化或产学研合作等成果,人事部门选择不同类型的专家进行评审;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选送教师不定期到企业工作1-2年时间,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要优先引进和聘任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并积极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聘任工作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领导小组提出报告,由校长办公会审批)。

3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与考核。根据教育部试点工作要求,学校教务处和试点学院要组织成立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核心教学团队。核心教学团队成员一般在7人左右,原则上由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核心教学团队的工作职责、年度与聘期考核办法等要单独明确制定,并根据试点工作目标考核。在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核拨、发放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投入,向参加试点的学院和教师给予倾斜,各学院要在业绩津贴、学期(聘期)绩效分配等方面向核心教学团队教师倾斜。全校相关单位要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确保试点工作实施进度和质量的需要。

4积极推进与国外大学合作的工程教育项目,拓展本科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合作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平台。学校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学院、各学院和广大教师要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努力推进我校与其他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扩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的规模,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5加强学分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在学分制框架下,认真修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环境,逐步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的目标。

6学校“校企合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校企合作工作中的管理层次和职权,拓宽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支持和配合学院进一步开拓校企合作空间。

学校首批试点的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个专要加快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软硬件建设步伐,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在学生工程基本能力训练、工程素质培养、企业实习等方面开拓创新。数理学院、经管学院、外语学院等要积极组织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科学构建适应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

七、国际化培养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对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过去几年,基于“国际化战略”和“开放战略”,青岛科技大学遵循“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着力实施了“两个强化工程”,即强化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致力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跨国公司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及“国际学士后流动站”、设立“国际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拓宽了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育,大大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的“教育国际化”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得,肯定了这些成果,更为今后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将着力实施“两个强化工程”,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建立产学研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措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八、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殊性,学校将对现有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改革和强化,建立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的监控、分析、反馈、改进等循环闭合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保证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保障体系由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运行、管理制度、资源保障、质量监控等5个子体系组成(如下图),将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全面考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项工作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完善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及时向有关人员和部门反馈教学质量信息,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引导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工作的改进和体系的自我完善,建立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各项目标高质量实现,从而实现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