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有组织科研精准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2-06-30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3734 收藏

唐洪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科技创新事关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凸显。“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校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精准服务国家需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高校应牢牢牵住有组织科研“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发挥科技基础雄厚、科技人才集中、创新要素集聚的独特优势,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以协同化、系统化、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强大支撑。

强协同 谋全局

以铸“国之重器”服务“国之大者”

融合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高校应彻底摒弃单打独斗的碎片化科研模式,以服务国家需要为根本要求和最高追求,找准角色定位,以重大科研创新平台为战略载体和支点,构建融合生态,增强创新能力,深化学科交叉联动科研交叉的融合发展,催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谋划国家水网等重大水利工程,为水利科技工作带来重大机遇。河海大学以“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情怀,始终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全要素协同、全链条创新为核心,汇聚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资源,形成国家级平台统领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上—中—下游”贯通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学校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三峡集团共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沙漠研究所等共建“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形成我国水利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一体化创新国家级平台,实现战略服务协同、行业深度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高站位顶层设计和高标准系统谋划。同时,学校以服务求支持,积极培育储备战略力量,多领域布局省部级科研平台,高质量推进水安全与水科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水利部水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预报与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建设,全面延伸辐射服务国家水安全的深度与广度。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突破学科、学院壁垒,成立水科学研究院,统筹各级各类涉水平台建设管理,以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为牵引,强化科研顶层设计和跨学科研究。成立国内首家河(湖)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为水利部等培训各级河长近2万人;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三峡集团支持下,联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组建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为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智力支持,出版我国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首部“蓝皮书”;成立智慧水利研究院、调水工程研究院、黄河研究中心、淮河研究中心、太湖研究院等,布局建设点对点映射并辐射全流域的智力中心,打造国内及国际大江大河治理中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破堵点 兴产业

精准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高效有力的有组织科研应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构建合理、全面、深度交叉的科研组织机制体制,加强重大问题专班、科研专班建设,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模式,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预研究和集成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工程服务项目,在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克、重大装备研制、核心软件自主化等方面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尽快实现一批“从0到1”的突破。

学校聚焦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完善深入行业、直面需求的科技服务体系,压实“校领导带头—部门站台—学院搭台—团队唱戏”的对接服务责任,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服务项目组织,组建淮河干流、南沙防洪潮、鄱阳湖通航、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尾矿库综合治理等多支跨单位、跨学科专班团队,组织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项目,推进完善有组织科研新范式。

2022年,学校联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承担“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防洪及水资源应用系统”项目,联合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承担“广州市南沙区防洪潮安全系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此外,学校依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研究布局和学科交叉,加大投入力度,聚焦大江大河保护与发展、重大引调水等科学问题,设立专项项目,支持超前主动布局和长期深入研究,强化基础研究引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智慧水管理、雅鲁藏布江下游重大水电开发、水利行业通用模型等试点实施,提升项目攻关能力和行业服务实效,实现原始创新和自主突破。近10年,学校主持或参与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技奖的水利领域中占比达56%。2019年,参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高校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双向融合,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释放创新驱动效能、开辟新发展赛道的重要保障。

学校坚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流程,推进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和知识产权申请前评估机制,以重大项目为试点,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开展重大基础核心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标准等布局,联合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打造“水利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在水利水电开发、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领域推动建成“单项成果—系列成果—成套技术”的高价值成果培育链,形成具备市场前景和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储备。与此同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高质量建设苏州研究院、潍坊研究院,推动与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合作与系统攻关,无缝衔接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走好产学研融合新合作路径。

建阵地 育人才

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有组织科研的质量取决于人才的质量。

一方面,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应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核心引领作用,拓宽引才“航道”,构建人才“蓄水池”,打造发展“大平台”,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构建接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学校大力强化水科学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等人才特区建设,发挥新型创新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打通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突出学科“高精尖缺”布局导向,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学科,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出台“大禹学者计划”“大禹团队计划”,完善全过程引才机制,健全人才“传帮带”机制,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定向使用,稳定滚动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打造一批涉水领域的领跑者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学校出台《“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聘用办法》,选聘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平台、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学术资源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助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增强博士后制度吸引力,建立专职科研岗机制,储蓄后备人才。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科研实践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应通过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

学校紧密结合国际水利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发展需求,充分依托高层次平台和重大重点项目,创新“3+1+X”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及“三位一体”科教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范式,不断为水利行业输送科技人才。“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水利系统建设300多个研究生培养基地,聘任1987名基地研究生导师;为行业输送毕业生近9000名,每年向2000名基层水利职工提供学历继续教育,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推进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的科教融合合作,互聘10余名专家联合共建科研团队,共建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重点实验室,实现在重大科研设施、研究基地、相关科学数据等方面的共建共享;结合海洋预报及海岸与海洋防灾减灾需求,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培养研究生30余名;联合建设海洋预报决策咨询专家库、海岸与海洋防灾减灾决策咨询专家库,为应对自然资源领域突发事件、维护国土与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建言献策。

深改革 强治理

涵养有特色有底色科研生态

有效的学术治理和健康的学术生态是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持续以科研评价改革为内驱力,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构建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着力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

学校以“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为目标,以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社会经济实效为标尺,注重实绩和贡献,助推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构建岗位评审、晋级和考核“三位一体”的评价新体系,以“有广度、重亮点、强贡献、看过程”为原则,完善科研业绩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以科研突出贡献为标尺、与薪酬体系改革联动的科研绩效分配机制;着力构建全面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以项目“放管服”、成果“科学评”、学术“守底线”为着力点,完善科研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出台科研项目及经费、创新平台、国防科研、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等12项改革制度,形成齐头并进的系统改革势头;全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改革科研管理范式,依托科研管理系统打造线上“全流程、全事项、全层次”的“三全”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事项审批流程简化,以信息化赋能,科技事项限时办结,形成学校—学院—教师联动协同的网络运行新体系,完成11000余项科技业务的全过程线上审批,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此外,学校还以钱正英院士、严恺院士、徐芝纶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旗帜,引导教师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持之以恒抓好科研诚信建设,落实《河海大学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建设“河海大学科研诚信档案”,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营造健康积极、朝气蓬勃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