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0-400-005
高三家长微信群
|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上海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填报
步骤

《人民日报》报道我校90后研究员王光宇的创新成果和科研故事

时间: 2022-12-28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 浏览量: 2417 收藏
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两电一邮强国计划电信六子小985省级选调生博士点硕士点保研资格重点实验室101计划
北京市/理工类/公办/教育部
排名: 第57名
综合指数: 76.06
热度:16858K
编者按: 2022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科技视点•科技自立自强 青年奋勇担当”栏目以《解决重要或实际的问题是我的科研目标》为题,对我校90后研究员王光宇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聚焦前沿交叉学科,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多模态智能生物医学计算及应用研究,以比肩世界一流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科学家科技报国、不懈奋斗的生动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70后、80后、90后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他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展示了自信自强、勇攀高峰、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我校90后研究员王光宇也是其中重要一员。现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原文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多模态智能生物医学计算及应用研究,90后研究员王光宇 “解决重要或实际的问题是我的科研目标” 本报记者 冯 华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6日 第 17 版) 人物简介: 王光宇,1990年出生,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多模态智能生物医学计算及应用研究。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驱动的智能医学计算不断突破,催生了新的医学研究范式,成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90后青年科研人员、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在该领域持续深耕,积极探索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 面对各种赞誉,王光宇始终保持清醒:“我们的科研还处于起步阶段,探寻新的科学规律,解决重要或实际的问题是我的科研目标,希望未来能够做出不一样的原创研究。” 从兴趣出发做科研,勇于做前沿交叉探索 本科学医,硕博阶段从事生物医学成像研究;博士后研究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关注智能科学;之后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深耕……一路走来,王光宇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主动选择了一条交叉方向的研究路径。 “当今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王光宇说,读研时学校提供的良好环境让自己在自由探索中发现了兴趣所在,“我更喜欢逻辑性强的工作,当时接触到人工智能,就坚定了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决心。” 这也包含了王光宇的科研初心。“现有的生物医学以实验科学为主,如聚焦发现某个基因、某一种疾病治疗等。将信息智能技术和医学研究工具有机结合起来,可加速对生命机制的认知研究,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王光宇带领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驱动的重大疾病动态画像新技术和远程高效防治系统”,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探索。 “相较于其他领域,健康医疗数据具有个体差异大、动态演化的特点,我们团队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风险分数的个体生存分析方法,能够实现针对重大疾病的动态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王光宇介绍,借助可信隐私计算,通过非侵入式的眼底筛查、智能终端接入与大数据实时汇聚,利用人体“表型”和行为信息数字化,来为患者建立健康动态画像。有了这个“画像”,就可以更高效识别5年内有代谢类疾病(如慢性肾病、2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的患者,并对其健康风险进展动态追踪。 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在多家三甲医院部署、测试,并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前不久,王光宇还获得第四届“科学探索奖”。 “在复杂精微的生命面前,人工智能总是不够‘智能’。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变得再‘聪明’一些。比如解决人工智能在开放环境下的泛化性和可信任的方法学难题,从而更好地融入人机交互场景中。”王光宇举例,以后如果去医院看病,可能会有更多智能医生为患者问诊,进行影像自动判读,或智能个性化给药,甚至可以设计药物。 “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建立起类似人类专家的高级认知智能,其难点在于跨越数据特征空间和人类语义空间之间的鸿沟。”王光宇认为,勇于进行前沿交叉的探索,才能打破常规,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 实际上,做前沿交叉学科十分不易,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时刻追踪、了解前沿研究方向。除了扎实的学术训练,王光宇坚持阅读最新文献。她认为,自己需要不断保持对研究方向的热情,培养勇于试错和持续学习能力。 做科研要有韧性,从“拒稿”中学会成长 在外人眼中,王光宇的科研之路顺风顺水。但她自己却不这么看:“做科研就像跑马拉松,总会遇到很多挑战,有信念和韧性才能抵达终点。” 王光宇回忆,科研起步时,自己最怕“拒稿”。“被‘拒稿’是科研训练中往往要经历的重要一步。”王光宇笑着说,关键是被拒之后怎么办,能否从这个过程中反思这个领域的重要问题,学会成长。 2021年6月,《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一下刊发了两篇来自王光宇课题组的论文,其中一篇还成为封面论文。 “论文发表过程特别曲折,一次次被拒,一次次修改。”王光宇告诉记者,2020年,她和实验室的老师以及来自各地机构和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师、放射学专家、呼吸专家和临床医生,组成团队,通过密切高效的合作,开发了“面向新冠肺炎的全诊疗流程的智能筛查、诊断与分级系统”。 这套系统训练出的算法准确率高,对临床救治方案量化评估及药物智能筛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项科研成果,王光宇信心满满。没想到,论文投出后等来的却是编辑部的拒稿信。 王光宇没有沮丧太久,而是迅速调整状态、完善模型。“与领域内的专家隔空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她说。 修改文章的工作量之大超出想象。人工智能模型在生物医学场景中发挥作用,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模型跨设备、跨机构的泛化性。为克服挑战,王光宇与学生一起大量阅读文献,同时也将模型用在最新生成的数据上进行测试。迭代了十几轮算法,距第一次投稿一年多之后,这篇文章终于成功发表。在这一过程中,王光宇也收获不少,论文还没发表前,她就被编辑部邀请发表评述,介绍中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医学方面的成果。 青年科学家恰逢其时,要有比肩世界一流的志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光宇除了带领20多人的团队做科研,还要给本科生授课。 “目前各方面对于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力度很大,科技项目向青年人倾斜,环境越来越好。”王光宇说,自己所在的张平院士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直注重将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 “记得刚来北京邮电大学时,自己的研究方向跟团队不是特别一致,还有点忐忑。跟张平院士探讨未来发展时,他鼓励我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把信息交叉的特色做出来,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王光宇不到30岁就成为博导,带领着一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研究生做科研。她说,自己跟学生们的相处亦师亦友。看着学生们从初入门的懵懂到学有所成,她非常有成就感。“我经常激励团队的学生,不仅要做到国内一流,而且要跟世界级的团队竞争。” 兼顾教学与科研,让王光宇常常感叹时间不够用。“我想做的研究太多了,从周一到周日基本都在工作。”这个外表看起来仍像学生的年轻科学家,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这两年的除夕夜,她都是在实验室度过。“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做的全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个人兴趣与事业融合,是一件幸福的事。” 王光宇也有自己的放松方式——健身。“这种方式特别高效,花一点时间就能让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要跑好科研这场马拉松,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 谈起长远规划,王光宇说:“未来是信息领域与生命领域交叉融合的重要窗口期,我希望能真正做一些原创性的研究,甚至用30年时间解决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探索更具深刻认知能力的人类高级智能,推动数字健康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通过更强大的智能工具来探索抗老化的一些本质问题等。” 这样的科研愿景,值得期待。 链接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2/26/nw.D110000renmrb_20221226_1-17.htm

👇立志愿陪伴高考生及家长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豆豆老师

回复“省份/学校名称+高考”

即可加入相对应的升学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立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